當前位置:潮流男>品質生活>內科>

哪些疾病易被誤診為肺結核?

潮流男 人氣:6.7K

[例1]患者女,33歲。因右側胸痛,隨呼吸加劇一週,於1997年12月26日入院。有糖尿病史十年。發病前無明顯誘因。體檢:右下肺呼吸音低,餘無異常。實驗室檢查:血糖16.7mmol/L,HbA1c13.0%,CEA陰性,AFP陰性,肺癌抗原陰性。胸片:右肺門佔位病變,右肋隔少量積液。痰:細菌培養陰性、脫落細胞陰性、抗酸桿菌陰性。胸水常規:白血球1.2×109/L,蛋白定量60g/L,葡萄糖1.52mmol/L。OT 1:2 000:++。肺功能測定基本正常。支氣管鏡檢查未找到癌細胞及抗酸桿菌。支氣管鏡病理:粘膜下有少量慢性炎症細胞浸潤。擬診:右肺肺癌、縱隔腫瘤、糖尿病Ⅱ型。糾正血糖,轉外科手術治療。術後病理報告:右下肺廣泛乾酪樣壞死,並形成直徑約2.5cm結核瘤。經抗癆治療病情穩定後出院。

哪些疾病易被誤診為肺結核?

[例2]患者男,12歲。因高熱8天,伴咳嗽咳痰7天,氣急加重1天,於1998年5月23日入院。發病前有受寒史。外院考慮左大葉性肺炎。經頭孢拉定、阿米卡星治療兩天,症狀加重改頭孢噻肟、氨苄西林治療4天,仍無好轉入本院。體檢:急性面容,T39.3°C,P120次/分,BP12/7kpa(90/52mmHg),R22次/分。氣管居中,左胸部呼吸運動減弱,叩診濁音,語音減弱,聽診左肺呼吸音低。中上腹壓痛,肝區叩痛,餘無異常。實驗室檢查:血白血球10.3-12.7×109/L、P 0.86~0.95,L 0.5~0.9。痰:培養陰性,抗酸桿菌陰性,癌細胞陰性。胸片:左上肺炎性疾病,左下肺少量炎症伴少量積液。支氣管鏡塗片檢查:找到炎性、壞死細胞,未找到抗酸桿菌。擬診:左上肺炎、重症肺炎,左側胸腔積液。應用泰能、萬古黴素治療3~5天,症狀無緩減。胸水:白血球1.6×109/L,P 0.72,L 0.28,蛋白陽性,糖0.37mmol/L。結核桿菌 DNA:陽性。支氣管病理符合結核。擬診:肺結核、結核性胸膜炎。抗癆治療5天,體溫恢復正常,轉結核病院治療。

[例3]患者女,44歲。因發熱、噁心、嘔吐一週,伴有輕咳,於1997年12月25日入院。體檢:貧血貌,氣管居中,呼吸音清,心界無擴大,R120次/分,律齊,餘無異常。擬診:1.沙門菌感染;2.傷寒。用頭孢噻肟、環丙沙星治療一週,無好轉。實驗室檢查:ESR 30mm/h;血培養:陰性;肥達試驗:陰性。結核菌素試驗:陰性。胸片:右下肺間質增生性改變。B超:少量腹水、脾腫大、肝膽胰正常。支氣管鏡塗片檢查:抗酸桿菌陰性、癌細胞陰性;病理報告:找到朗罕鉅細胞。符合肺結核,予抗癆治療,病情穩定,出院。

討論 本組3例肺部非特異性感染的臨床症狀表現與肺結核相似,大多數非專科醫師往往以首發症狀為診斷依據,滿足於一般診斷,以致誤診。若進行必要的輔助檢查和特異性病原學檢查,如胸片、腹部平片、結核菌素試驗及纖維支鏡氣管檢查等,可及時作出診斷。

病例簡析

某女患者33歲,因右胸痛,隨呼吸加劇一週,入某縣醫院住院治療。有糖尿病史十年。發病前無明顯誘因。體檢:右下肺呼吸音低,餘無異常。實驗室檢查:血糖16.7mmol/L,肺癌抗原陰性。胸片:右肺門佔位病變,右肋隔少量積液。痰:細菌培養陰性、脫落細胞陰性、抗酸桿菌陰性。醫生初步診斷為右肺肺癌、縱隔腫瘤、糖尿病2型。糾正血糖後轉外科手術治療。但術後病理報告卻顯示:右下肺廣泛乾酪樣壞死,並形成直徑約2.5釐米結核瘤。經抗癆治療病情穩定後出院。

林鈞義教授針對上述病例分析指出:該患者肺部非特異性感染的臨床症狀表現與肺結核相似,但大多數非專科醫師往往以首發症狀為診斷依據,滿足於一般診斷,以致誤診。若進行必要的輔助檢查和特異性病原學檢查,如胸片、腹部平片、結核菌素試驗及纖維支鏡氣管檢查等,可及時作出診斷。他強調,由於肺結核的症狀、體徵、X線等表現與多種呼吸道及全身性疾病容易相混,因此常需認真詢問病史,作相應檢查,仔細分析,作好鑑別診斷才能減少誤、漏診。

需與肺結核鑑別診斷的疾病

據林教授介紹,最常需鑑別的是肺癌、肺炎、肺膿腫、慢性支氣管炎、支氣管擴張等疾病。

一、肺癌:肺癌中心型以鱗癌為主,一般不發燒,呼吸困難或胸悶、胸痛逐漸加重,常刺激性咳嗽、有痰血,進行性消瘦;結核者可查到結核菌。結素試驗肺癌往往陰性,而結核常強陽性。上述各項不能確診時應剖胸探查。

二、肺炎:肺炎會顯示鏈球菌陽性,抗生素治療可恢復快,1個月全消散。故與炎症鑑別一般不先用抗結核治療而先抗炎治療,可較快弄清診斷,避免抗癆藥不規則使用造成耐藥。

三、肺膿腫:結核者痰結核菌陽性,而肺膿腫陰性。

四、慢性支氣管炎:X線與痰菌檢查易於鑑別。慢支患者X線僅見紋理改變未見實質結核灶,且結核菌陽性。

五、支氣管擴張:X線一般僅見紋理粗亂或捲髮影。

治療肺結核要“當場抓獲”

治療結核的第一步是診斷,即臨床診斷和測試。由於病菌在組織培養時生得太慢,可能需要幾個星期才能出結果,因此,林鈞義教授談到,如果懷疑某位病人已染上結核,通常馬上著手治療比較好。但醫生必須在治療開始之前採集病人的痰樣,知道了特定的菌株,對選擇合適的藥物組合來消滅它是至關重要的。

他談到,治療結核的關鍵目標是在病菌產生抗藥性之前徹底殺滅它們。估計每10萬次分裂就會發生一次產生抗藥性的自發變異,考慮到診斷時病人體內桿菌的巨大數量(一個巨噬細胞裡的病菌就可能多達百萬),病人很容易對單一的藥物產生抗藥性。如果病人只服用這種藥,自然選擇就會保證,用不了多久,能抵抗此種藥物的病菌就會佔據優勢,治療以失敗告終。